针焰试验前预处理有多重要?90%的测试误差都出在这里!
最近很多客户在咨询针焰试验时,都会问到一个问题:"这个预处理步骤真的不能省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这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标准怎么说?
根据最新国标GB/T5169.5要求:
普通样品要在空气循环的烘箱里"桑拿"7天(168小时),或者保持在70℃的温度,处理后会使样品冷却到室温。
印制板更严格:125℃高温烘24小时,还要在干燥器里"冷静"4小时。
特别提醒:样品取出后1小时内必须完成测试(这是相较于旧标准新增的一条!)
二、为什么非要预处理?
就像运动员比赛前要热身,材料测试也要"热身"才公平。让我们看看偷懒不预处理的后果:
1. 水分在捣鬼
没烘干的材料就像湿木头,火烧时水分蒸发会"吃"掉热量,可能明明不耐烧的材料,测试时反而显得很阻燃(假象!)。
比如有款吸水塑料,未预处理时测试通过,预处理后测试时却着火。
不进行预处理就去测试,会使测试结果出来偏差,从而高估了材料的阻燃性能。按标准进行规范的测试,进行材料干燥的预处理,是能够真实的得到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燃烧特性的,测试结果更能体现材料本身的阻燃性能。
2. 内部压力大
注塑成型的材料都有"内伤"(内部应力),没经过"放松"处理,火烧时容易突然开裂、变形,加速火焰的蔓延。
因为内部应力可能会导致材料的热传导、热膨胀等性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材料的燃烧行为。
比方说,注塑成型的塑料制品,内部应力可能使材料局部的密度和分子排列发生变化,在火焰作用下,应力集中的区域可能更容易发生变形、开裂,从而加速火焰的蔓延,使测试结果不能准确反映材料的正常阻燃性能。
而通过特定的预处理,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效处理,可以消除或降低材料内部应力,使材料的微观结构更加稳定。这样在测试时,材料的燃烧行为更具可重复性和代表性,测试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材料的真实阻燃性能。
3. 温度适应性影响
未预处理和进行预处理,未预处理的试样的初始温度与实际使用环境或标准要求的温度条件不符,对测试结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举个栗子,就像冬天从暖气房突然跑到室外,你肯定冻得直哆嗦。材料测试也是一个道理:
没做预处理的情况,就像让一个刚从空调房出来的人去桑拿房,肯定耐热能力"虚高",实际电子产品工作时都是"发烧"状态(手机用久了都烫手),常温下测试就像穿着羽绒服测耐热性,结果能准吗?
做过预处理的好处:相当于让材料先"热身",提前适应工作状态,测试时就跟真实使用环境一模一样(该多热就多热),测出来的数据才是真靠谱。
很多产品实验室测试过关,实际使用却起火,八成就是预处理没做到位!所以啊,别偷懒省这个步骤。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差不多先生"的教训:有客户为赶交期跳过预处理,结果首批货全部召回。
还有一点,做好样品的预处理,不同的实验室间数据比对时,预处理规范的,可以减少因试样初始状态差异带来的测试误差,提高测试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在阻燃测试这个事上,预处理就像炒菜前的备料工序。您可能觉得费时费力,但少了这一步,再贵的仪器也测不出真实数据。下次做测试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样品预处理到位了吗?"
如果大家对预处理还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找我聊聊。毕竟,让每一份测试报告都经得起考验,才是我们做仪器的初衷。